入字的寓意和含义_入字的繁体字_入字五行属什么
入的意思入字取名入字在五行中属什么入字康熙笔画
基本属性
简体 | 繁体 | 拼音 | 笔画 | 五行 | 康熙笔画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入 | 入 | rù | 2 | 金 | 2 |
入字取名
“入”字的寓意是进入、融入、加入等,寓意积极向上,适合宝宝取名。以下是带有“入”字的宝宝名字:
1. 入风
2. 入梦
3. 入夜
4. 入心
5. 入境
6. 入世
7. 入海
8. 入云
9. 入画
10. 入梅
11. 入秋
12. 入春
13. 入夏
14. 入冬
15. 入耳
16. 入眼
17. 入手
18. 入口
19. 入门
20. 入室
入字解析
字义:进,由外到内;还有合适的意思。
◎ 入 rù
〈动〉
(1)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个尖头器具,尖头器具容易进入。本义:进来,进去)
(2) 同本义 [enter;come into]
入,内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他人入室。——《诗·唐风·山有枢》
就不欲入。——《庄子·人间世》
有蛇自泉宫出,入于国。——《左传·文公十六年》
君为我呼入,吾得兄事之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。—— 三国魏· 邯郸淳《笑林》
(3) 又如:入门问讳(到别人家里,先需了解人家先祖名讳,以便谈话);入对(进宫回答皇帝的问题);入览(看到);入迁(从外地迁到京城做官);入学(童生考取秀才);入山;入口;入帘(科举时期,考官进场阅卷)
(4) 参加, 加入 [join;be a dmitted to;become a member of]
室人入又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宾之初筵》
自四卿入军机,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。—— 清· 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(5) 又如:入舍布袋(上门女婿);入舍女婿(入舍);入释(参加佛教;进入佛门);入舍(做上门女婿);入脚(进身;指搭上关系);入队;入伙;入金马、登玉堂(考进翰林院。金马、玉堂指汉代的金马门和玉堂殿);入局(加入赌局);入团
(6) 交、交纳 [pay]
入其社稷之臣于秦。——《战国策·秦策》
岁恶不入,请卖爵子。——汉· 贾谊《论积贮疏》
(7) 又如:入粟(交纳一定数目的钱捐取功名)
(8) 接纳;采纳 [accept]
凡嫁子娶妻,入币纯帛,无过五两。——《周礼·地官·媒氏》
其臣箴谏以不入。——《国语·吴语》
野人莫敢入王。——《史记·楚世家》
商君亡 秦归 魏, 魏怒不入。——《史记·魏世家》
时上颇厌兵,入其言。——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
(9) 与…相适应 [conform to]
曲直之不相入。——《淮南子·主术》。注:“中也。”
(10) 又如:入式(合乎程式);入道;入彀
(11) 入朝,指属国、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 [go to court]
强国请服,弱国入朝。——汉· 贾谊《过秦论上》
项伯即入见 沛公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(12) 又如:入阁拜相(进入内阁,成为宰相);入王(入朝晋见天子);入侍(入朝侍奉);入见(入宫进见);入宦(入官为仆隶);入相(入朝为宰相);入宿(入宫值宿);入贺(入朝庆贺)
(13) 到达 [attain]
寒雨连江夜入吴。—— 唐· 王昌龄《芙蓉楼送辛渐》
(14) 又如:入月(妇女孕期足月);入玄(达到玄妙的境界);入来(到来;进来);入脚(到临,开始);入圣(达到圣人的境界)
(15) 侵入 [invade]
获大城焉曰入之。——《左传·文公十五年》
英法联军自海入侵。—— 清· 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(16) 又如:入犯;入抄(侵入抄掠)
(17) 占据 [一个地方或位置] [take in]
乃入据陈(地名)。——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
(18) 又如:入席;入列;入主(外族进入中原作统治者);入官(从政,做官)
◎ 入 rù
〈名〉
(1) 收入,进项 [income]
殚其地之出,竭其庐之入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(2) 又如:岁入;入不敷出
(3) 古汉语声调之一——见“入声” [entering tone]
字形演变
取名寓意
意指天作之合、相融以沫、与人为善。
康熙字典
[①][rù]
[《廣韻》人執切,入緝,日。
]
(1)进入,由外至内。
(2)泛指至,往。
(3)特指入门;在家。
(4)特指入朝。
(5)没入,沉落。
(6)侵入,渗入。
(7)引伸为联系,转化。
(8)参与。
(9)列入。
(10)达到(某种境界);趋于(某种状况)。
(11)因受力而陷进。
(12)加入。
(13)引进,接纳。
(14)缴纳;献纳。
(15)接受,釆纳。
(16)收入;收益。
(17)没收。
(18)归顺,降服。
(19)谓定以罪名,使受刑罚。
(20)指触犯。
(21)符合。
(22)嫁。
(23)詈词。
(24)四声之一。
(25)佛教用语。
谓悟得真理。
(26)佛教用语。
谓感官、意识及其所辨别的各自对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