统字的寓意和含义_统字的繁体字_统字五行属什么
统的意思统字取名统字在五行中属什么统字康熙笔画
基本属性
简体 | 繁体 | 拼音 | 笔画 | 五行 | 康熙笔画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统 | 統 | tǒng | 9 | 木 | 12 |
统字取名
“统”字的寓意是统一、整合、统治等,对于宝宝取名来说,需要根据家长的喜好和宝宝的性格特点来选择是否适合。如果家长希望宝宝将来能够有统领众人的能力,或者希望宝宝能够成为一个整合资源的人,那么取名带有“统”字的名字是可以考虑的。
以下是带有“统”字的宝宝名字:
1. 统一
2. 统治
3. 统领
4. 统筹
5. 统管
6. 统帅
7. 统御
8. 统辖
9. 统衡
10. 统览
11. 统计
12. 统合
13. 统配
14. 统揽
15. 统摄
16. 统制
17. 统纪
18. 统谋
19. 统率
20. 统考
统字解析
字义:指统治,管理,表率;也指事物的连续关系。
◎ 统
統 tǒng
〈名〉
(1) (形声。从糸( mì),充声。本义:丝的头绪)
(2) 同本义 [main threads of silk]
统,纪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茧之性为丝,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。——《淮南子·泰族训》
(3) 又如:统绪(头绪)
(4) 世代相继的系统 [interconnected system]
求其统类。——《荀子·解蔽》
(5) 又如:皇统(世代相传的帝系);道统;传统;统承(继承统绪);统系(系统);统贯(系统;条贯);统嗣(帝统的嗣续关系)
(6) 纲纪,准则 [principle]
忠信以为质,端悫以为统。——《荀子·臣道》
(7) 又如:体统(体制、格局、规矩等);统纪(纲纪);统类(纲纪和条例)
(8) 鞋袜等的筒状部分 [the tube-shaped part of shoe or stocking]。如:袖统(衣袖筒子);统袜(长筒袜);长统马靴;短统女袜
(9) [地质]∶在“世”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叫“统” [series]。统的名称是在纪的名称上增加上、中、下等字样。如:上泥盆统;中泥盆统;上二叠统;下二叠统
(10) 首领 [chieftain]。如:统帅
(11) 本 [base]。如:万物之统(万物之本)
◎ 统
統 tǒng
〈动〉
(1) 主管;率领 [command]
若其所以统之,则无以异于桀纣。——《荀子·强国》
反国统万人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
统兵数万。——《资治通鉴》
统军略地。——清· 邵长蘅《青门剩稿》
(2) 又如:统会(统率会合);统兵数万;统事(统理事务);统楫(总揽,统领);统监(统率监督;驻于保设国或属地的长官)
(3) 总括;合而为一;统一 [gather into one;unite]
大一统也。——《公羊传·隐公元年》
统楫群元。——《汉书·儿宽传》
统大魁以为笙。——《文选·潘岳·笙赋》
(4) 又如:一统(统一);统税(货物总纳税一次,其余不再征收者);统考(统一考试的简称);统货(按统一价格购进或出售的商品);统捐(捐税名。货物在一区域内缴税后,可于该地区内通行无阻);统括(归纳。总概括);统一发票(政府为防止漏税,规定商号一概使用同一种发票);统括(总括);统论(总论):统观(总的观察)
(5) 管理;治理 [administer]
昔者,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。——《列子·天瑞》
(6) 又如:统内(管辖范围之内);统和(统理协和);统治(统率治理);统理(统辖治理)
(7) 犹“通”
(8) 穿通 [pass;link]。如:统院(相互穿通的前后院)
(9) 泄露 [leak]。如:统出(泄露出去);统漏(泄露)
◎ 统
統 tǒng
〈副〉
表示范围,相当于“通通”、“全”、“全部” [all;together]。如:这些东西统归你用;统体(全体,全部);统是(都是;全是);统通(通通。表示全部)
◎ 统
統 tǒng
〈量〉
(1) 用于木材、石碑等 [piece]。如:立一统碑碣;碑碣数十统
(2) 古时用以纪年 [series]。一千五百三十九年为一统
字形演变
取名寓意
意指运筹帷幄、权倾天下、躬先表率。
康熙字典
[①][tǒng]
[《廣韻》他綜切,去宋,透。
]
“统1”的繁体字。
(1)丝的头绪。
(2)事物之间一脉相承的连续关系,系統。
(3)纲纪;准则。
(4)统一。
(5)统领;率领。
(6)治理;管理。
(7)本。
(8)总括;总起来。
(9)量词。
多用于碑碣。
(10)旧谓一千五百三十九年为一统。
(11)地质学名词。
在世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叫“统”。
(12)犹通。
穿通。
(13)犹通。
泄露。
(14)犹通。
全,都。
(15)用同“筒”。
衣服等的筒状的部分。
(16)用同“筒”。
亦指把手缩在袖统里的动作。
(17)姓。
见《广韵·去宋》。